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知名画家王青煜等人近日完成的辽代习俗国画《辽代四时捺钵图》,共4幅,竖幅春、秋、冬,每幅长2.1米,宽1.5米,夏为横幅,长5.7米,高1.7米,生动地再现了契丹人的游牧渔猎生活习俗,得到业界首肯。 图为春捺钵《春水》 作为内蒙古巴林左旗辽金史研究会会员的王青煜介绍说,辽代的四时捺钵不仅是契丹人的游牧渔猎生活习俗,更是契丹人首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进行流动行政。对于这种廵狩形式契丹语称之为“四时捺钵”。 按王青煜的说法,“捺钵”是契丹语,译成汉语有“行在、行营、行宫、营盘、驻跸地”等含义。“四时捺钵”是辽代中央政府在一年四季迁徙在不同的地点办公的政治名词。因季节与驻跸地的变换,四时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才有了“春水”、“秋山”、“清暑”、“坐冬”等称呼。也就是辽代的中央政府一年四季在京都外流动行政。 资料显示,巴林左旗是辽文化的故乡和发祥地,亦是辽王朝的故都,是中国辽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该旗作为辽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200多年。而辽上京则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在草原上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人民在这里创造了巴林左旗的辉煌历史。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www.pf369.cn/article-630-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
《辽代四时捺钵图》现契丹人生活习俗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