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雕漆工艺始于唐,兴于宋元。特别是元末时期,嘉兴西塘地区出现了如张成、杨茂、张敏德等一批著名的漆匠,“张成造”、“杨茂造”名扬天下,其后世模仿者也是数不胜数。而明初,永乐帝任用张成后人张德刚以“果园厂”的名义为宫廷制造御用漆器,使得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完全继承了嘉兴派“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雕漆风格,永乐雕漆更是被乾隆视为典范。但自嘉靖开始,其雕漆的刀法开始不再藏锋,纹饰变得棱角分明。 
 
 
 
 
 
 元末/明初 剔红花卉纹大盘
 
 44.5 公分,17 1/2 英寸
 
 2017年苏富比拍卖1,568,750 英镑成交
 
 
 元“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
 
 高9.4cm,径12.8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剔红赏花图圆盒
 
 “张敏德造”刻名款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漆器工艺专著黄成《髹饰录》上说:“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主要有剔红、剔犀、剔彩等种类。雕漆制造工序十分繁复、费工费时,对漆匠的技术水平要求特别高。简单来讲,就是在制好的器胎上,一层一层上大漆,因为有了厚度,才能雕刻越为复杂的图案纹饰。少则十几层,多则一百多层。每一次上漆都必须等到前一次上的漆干透后才能上,之后再经过打磨抛光,方能完成。算下来,一件雕漆的完成大概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你说是不是很牛?!
 
 剔红山水人物葵花式盘
 
 明永乐
 
 高4.5cm,口径33cm
 
 故宫博物院藏
 
 之后还出现的一种“堆红”工艺,其实就是对剔红的模仿,黄成《髹饰录》称之为“假雕红”。因为它的雕刻方法是堆灰漆来雕刻纹饰,然后上朱漆,有点投机取巧。堆红只是与剔红看起来貌似而已,实质相差甚远。至于我前头提到的某宝剔红商品,你就知道相比起来有多么不忍直视了。
 
 
 
 
 
 明宣德剔红山水人物几
 
 长50.5厘米、宽30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明宣德剔红孔雀牡丹纹几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戗金款
 
 通高84cm,面径43cm,足径57cm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剔红双龙纹圣寿万年盘
 
 高4.2cm,最宽径25.9cm
 
 故宫博物院藏
 
 
 
 剔红龙凤盒
 
 “大明万历壬辰年制”款
 
 长25.9,宽16.2,高8.7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院
 
 另外,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在剔红的底层会看见黑线的痕迹,是不是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些黑线呢?王世襄先生再《髹饰录解说》曾解释说,这条黑线其实是一层黑漆,是工匠雕刻的参考线。当工匠雕刻的时候看见黑线了,这就提醒工匠,已经接近漆层底层啦,不能再往下刻了,不然就把器胎露出来了。同时,也方便工匠雕刻花纹的时候做到深浅一致。同样,我们再个别剔红上看见的黄漆地也具有同样的参考作用。
 
 
 
 
 
 元“张成造”剔红双绶牡丹纹圆盘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元“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黄漆地
 
 元末/明初 剔红花卉纹大盘局部
 
 元代到明初的剔红还有一个特点是,山水人物题材都有锦地装饰,而元代的花卉题材则没有,明初花卉上偶尔会出现锦地装饰。并且天、地、水分别用不同形状的锦纹来装饰,我们称为天锦、地锦、水锦。按照甘纳尔先生的观点,明早期锦地装饰,其水锦一般是连续的波浪线,地面用菱形锦地来装饰,格栅总是用于分隔地面与水面。明早期锦地装饰的搭配相当讲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雕漆作品中,天、地、水的锦纹搭配一改之前的固定形式,搭配显得随意单一。
 
 
 
 
 
 天锦、地锦
 
 元剔红赏花图圆盒局部
 
 
 
 分格地面和水面的栅栏
 
 元剔红赏花图圆盒局部
 
 
 
 分格地面和水面的栅栏
 
 明永乐剔红山水人物葵花式盘局部
 
 
 
 天空和水面分界处
 
 明永乐剔红山水人物葵花式盘局部
 
 
 
 
 明宣德剔红山水人物几局部
 
 
 | 
 
  |